月季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听云岭大地奏响农文旅融合协奏曲
TUhjnbcbe - 2024/5/5 17:03:00
社群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591262929630808&wfr=spider&for=pc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重点

大力支持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

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近年来,云南注重挖掘、传承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依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古村落古建筑文化等,打造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一系列稳增长、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以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协奏曲”在云岭大地奏响。

普洱澜沧

文化“唱出去”游客“走进来”

老达保村致富带头人、拉祜族村民李娜倮(中)带领村民演出。新华社江文耀/摄

“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的拉祜人,幸福吉祥、吉祥幸福……”篝火映红人们的脸庞,来自江苏无锡的少年乐队队员被村民的歌声打动。“原生态的民族音乐真有生命力!”13岁的鼓手刘双元说。

这是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的日常一幕。老达保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彭娜儿介绍,全村户人中,就有9位非遗传承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位,“我们有原创拉祜民歌多首,吉他多把,一个村子就是一支乐队!”

“我们把插秧、播种、采茶的场景融入舞蹈,编排了多套舞蹈动作。”39岁的致富带头人、拉祜族村民李娜倮说,《快乐拉祜》就是她创作的。老达保村村民组建的“达保兄弟”等演出组合,先后参加多场民歌大赛、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并受邀到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以及日本、希腊等国家演出,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

“达保村寨好风光,有千万种蔬菜让你馋,这里的青山最青,绿水更绿……”今年4月22日,老达保园艺作物博览园开园。开园仪式上,李娜倮为游客演唱自己创作的新歌《幸福的时代》。一边欣赏拉祜族特色歌舞,一边感受百花芬芳、瓜果飘香的园艺作物,各地游客被老达保园艺作物博览园吸引。博览园占地70多亩,有14类多个品种的蔬菜、水果,是政府支持建设的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带动了22户、余名群众务工,每人每月可增收一两千元。

“村民们将冬闲地打造成园艺作物博览园、彩色稻田,开发‘省内游’‘周边游’产品,探索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澜沧县委书记刘继宏说。

以老达保村为示范,澜沧县立足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少数民族非遗项目传承保护为抓手,在全县个村委会(社区)都组建了文艺队,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创作基地,推出《摆出一个春天》《牡帕密帕》等原生态歌舞,以特色文化吸引游客,助力乡村振兴。

大理剑川

一村一品牌,村村有特色

游客在羊岑乡兴文村重走盐马古道

“欢迎各位家长和小朋友来到盐道马帮体验中心,咱们今天体验的主要项目内容有走盐马古道、野炊、登山、田间课堂……”近日,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羊岑乡兴文村,村民赵宗铭一边介绍当天的活动内容,一边喜笑颜开地招呼着前来开展亲子夏令营的游客们。

“在这里可以欣赏自然风光、感受传统文化、体验民族风情,孩子们都很喜欢。”来自广东佛山市的吴女士一家四口都参加了今天的活动,谈到这次的旅游体验,吴女士和丈夫都表示很值得。

距离兴文村10多公里外的大佛殿村,是一个充满彝族风情的美丽乡村,这个以乡村观光休闲和探险旅游吸睛的彝家寨子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从彝寨大门而入,沿着观光道路一路前行,就到了返乡创业青年杨禄森开办的开心彝栈。伴着潺潺流水,位于沟箐一侧的这所农家乐恍若山间仙境。“这两天我儿子不在家,儿媳妇在村里管理着另外一家客栈,我们家的农家乐主要请了亲戚来帮忙照管,我也帮忙做着管理菜地、烤苦荞粑粑、烤洋芋等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杨禄森的母亲今年71岁了,但看上去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这位彝族老阿妈每天接待客人,忙得不亦乐乎。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做好盐马古道、方壶山等境内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工作,不断提升旅游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农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展望发展前景,羊岑乡党委书记张振基表示信心满满。

腾冲司莫拉

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云南日报杨峥/摄

夏日的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青山苍翠,绿树成荫,潺潺溪水从村中流下,一幅七彩稻田画在田间铺展,不时有游客在寨门前拍照留影。

司莫拉是一个有着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寨。脱贫之后,为了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司莫拉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按照农旅联姻、三产融合的思路,以产业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年6月,司莫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每户村民都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清水乡副乡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介绍,两年来,司莫拉启动了幸福佤乡综合开发项目,还原佤族风情,增加民族元素,建成了佤族特色幸福餐厅、大米粑粑厂等。“在保护民族特色的同时,我们坚持科学开发,最大限度打造留得住乡愁的幸福司莫拉。”赵家清说。

去年,司莫拉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年增加元。“旅游发展起来了,我做的大米粑粑受到游客们欢迎。现在我开了农家乐,日子越来越红火。”村民李发顺说。

大姚昙华

以节为媒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楚雄州大姚县昙华乡彝族插花节

“你身上的彝族服装好漂亮啊,哪里买的,我也要去买一件。”在楚雄州大姚县昙华乡彝族插花节的现场,笔者身穿的本地民族服饰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的目光,也为昙华彝绣商店招揽了一波生意,该乡普开英开的手工刺绣店一天就卖了一万多元。

昙华,咪依噜的故乡,彝剧的诞生地,彝族风情浓郁。昙华乡党委政府继承传统、突破创新,以节为媒成功举办中国·大姚昙华云上彝族插花节,搭建了一个文化立柱、旅游搭台、经济唱戏的“云”舞台,赋能乡村振兴助推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

如何唱好这出大戏,昙华乡党委书记李瑛正颇有心得:“我们根植本土文化基因深入实施文化兴旅战略,以云赏春景展示风采、云观非遗传扬民俗、云游乡村推介农特产品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宣传昙华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旅游资源和美丽乡村形象,节庆综合带动效应助推农旅、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正所谓插下一朵马缨花,引得外商来,致富一方百姓。”

红河县

打造农业生态旅游庄园

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红河县梯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依托梯田文化资源,发挥农业、文化和旅游叠加、融合的“溢出效应”,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类型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和作品,让游客在红河县可以尽情感受美丽山水、魅力人文。

“我家客栈一年收入有12万左右,全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紧邻撒玛坝梯田的龙玛村村民李威高兴地说。同村村民李智聪开起了农家乐。这个地道的哈尼汉子烧得一手特色好菜。游客进来了,他做的哈尼蘸水鸡、梯田生态蛋、梯田鱼、梯田鸭受到大家喜爱,自家梯田里生产的鱼鸭蛋米往往不够卖。“游客一多,经常忙都忙不过来。”李智聪感叹道。如今,龙玛村72户村民中就有乡村客栈和农家乐4家,全村实现旅游收入稳定在70万元以上。

通过项目实施,当地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带动第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生态修复率达58.69%,逐步形成“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文化传承”等农业生态旅游庄园。

在发展农家乐和客栈的同时,红河县还积极建设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中高端和经济型精品半山酒店、主题酒店、精品民宿,打造集“云海、森林、梯田、农耕”等多要素为一体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曲靖富源

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群众增收

造型独特的漏斗餐厅

多乐原景区位于曲靖市富源县胜境街道海田社区多乐村,距离富源县城十多公里,景区内的景观分为地上景观和地下景观两部分。

近年来,多乐原景区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在依托地下“分层溶洞”和地上“月季花海”景点的基础上,增加了农业板块和文化板块旅游项目。

“离景区就半小时车程,不仅假期间来,每到周末,就带着孩子来,有的时候是几家人约着组团来,大家都挺开心。”来自富源县城的游客说。

为了进一步丰富景区景点,年,景区围绕当地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新建了红军长征过云南纪念馆、乡愁记忆馆、云上乡愁书院。

据了解,目前景区已经初步形成“农旅文”融合发展雏形,景点更加丰富多元,景区营运范围不断扩大,营收点也在增加,对景区周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更强,周边村集体和农户通过租地、务工、开农家乐、卖土特产等拓宽了增收渠道。

年轻“乡村CEO”

助推农文旅融合

如今,在云南农文旅的融合发展中,越来越多新业态吸引年轻人回归乡村。一起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在乡村这片热土上发挥所长,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

25岁的方兴杨,家乡在昆明市晋宁区二街镇鲁黑村。年,在昆明工作6年的他回村后担任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

方兴杨和3名青年共同运营的云南两山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创立了淘宝网店,把鲁黑的农产品卖往全国;经营的竹林烧烤,常常满座;建立的咸菜加工坊,让卤腐、腌菜、腊肉等手工农家味儿,成为游客的伴手礼。

方兴杨还在鲁黑村青年人才数据库中找到在外工作的同村青年汪锦和尹荣靖,并邀请他们回村担任乡村振兴专员和业务员。

酿酒是鲁黑的传统产业。尹荣靖从小就在自家酒坊跟着父母酿酒,回村后更是酿制出不同种类的酒,为鲁黑酒拓宽了市场。学农的汪锦毕业后,一直从事农药化肥贸易,了解农户的需求。他们的特长都在返乡后得到了发挥。

和方兴杨同年返乡的还有26岁的赵全康。他竞聘为安宁市雁塔村的“乡村CEO”。

雁塔村是昆明年启动的6个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村之一。引入和培养有管理和经营能力的“乡村CEO”,是实验的一项重要内容。

担任花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CEO的赵全康提出“一元房租”方案,招来11家商户进驻;他起草的“商规四则”,经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共同商议通过,使村里的商铺、停车场、公共区域得到规范管理。

一年多来,公司从仅赵全康一人发展成17人的团队。年,他们在电商平台销售红梨等农特产品万余元。这一年,雁塔村入选农业农村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外出打工的青年纷纷返乡,开办鲜花饼厂、梨园农庄、小超市等。

晋宁晋城街道福安村,也是昆明6个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村之一。

年,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孙章航和曲靖师范学院毕业的惠敏,竞聘为福安村的“乡村CEO”,负责村集体公司昆明古村六坊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的运营管理。一年多来,他们协助完成村庄“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四大提升;协助建立农村产权流转服务站和金融普惠服务站,实现村庄整村授信;协助挖掘村庄文化,参与村庄古巷花巷设计及打造,运营休闲吧和古民居民宿等。

政策支持

今年6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提到,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拓展收入空间。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旅游消费需求,以城市周边、旅游环线的特色乡村为重点,积极发展城市“周边游”“周末游”。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围绕农村田园景观、特色村落、少数民族文化、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等元素,用好茶叶、花卉、水果、林木、油菜、水稻等景观性优势特色产业资源,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赏、食、享”融合的多产品开发,拓展功能、丰富业态、创新场景,促进当地农民在游客“吃、住、行、游、购、娱”消费活动中获得更多收益。

6月27日下午,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人士介绍政策相关情况时表示,今年,省财政厅将安排10亿元省级财政衔接资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脱贫人口(含监测帮扶对象)稳岗就业。

文化遗产丰厚多样

自然资源丰富多彩

“领头雁”多才多艺

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云岭大地村村寨寨

奏响农文旅融合“协奏曲”

云报客户端综合:新华社、新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青年报、人民网云南频道、云南省人民政府网站、云南日报、云南网、云南楚雄网

责编:陈创业

1
查看完整版本: 听云岭大地奏响农文旅融合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