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看书是一回事儿,读书是另一回事儿。
这要从一篇文章说起。这篇文章叫《宋定伯捉鬼》。
原文如下: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曰:“谁?”鬼言:“鬼也。”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数里。鬼言:“步行太亟(说明:有的版本中“亟”作“迟”,“迟”为“缓慢”之意),可共递相担也。”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鬼,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幸好我是南阳人。南阳人有讲“瞎话”的习俗。“瞎话”的字面意就是谎言,但作为南阳人生活中的一种习俗,它指的是人们在闲时消磨时光讲的故事,讲明了是“瞎话”,所以没有人把它当真。
然而,《宋定伯捉鬼》常常出现在中学生的面前,有时是课文,有时是练习。
而且没有人注明这是“瞎话”,而且在分析时人们是当真的。
百度百科上有如下介绍:
《宋定伯捉鬼》是东晋文人干宝创作的一篇小说。图书选自《搜神记》卷16,这则古代著名的不怕鬼的故事讲述的是宋定伯和一只鬼斗智斗勇的故事,他最终用人类的智能和勇气征服了鬼。故事告诉人们,人用自己的胆量和智能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妖魔鬼怪。
如果你当真,你就被骗了!
这个宋定伯不是英雄,只是骗子。
道理很简单。宋定伯成为英雄的前提不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鬼!
明确鬼是不存在的这一前提,将《宋定伯捉鬼》的真假内容做一表格,就会有大发现。
于是可能的事实真相如下:宋定伯早上在宛市卖了头来历不明的羊,得到了一千五百文钱。为解释羊的来历,他讲了一个鬼故事。宋定伯只想欺哄一下迷信的时人,不经意间成了一名流芳百代的历史英雄。
在宋定伯,这是一个喜剧。
在教育,这是一个闹剧。
在学生,就是一个悲剧。
何以言之?教师误传,学生轻信。在现代社会,这样“有鬼”的教育,真的很诡异!
如果能够像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的“运用脑髓,自己来拿”,就会发现《宋定伯捉鬼》中有许多逻辑漏洞。
第一,世上从来没有鬼。
第二,新鬼有没有重量,老鬼怎么会不知道?
第三,新鬼趟河有没有声音,老鬼怎么会不知道?
第四,没有重量的鬼,变成的羊有重量吗?如果也没有,那买羊的人牵着这头没有重量的羊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宋定伯捉鬼》这篇短文,清晰地暴露教育者的不负责任,受教育者的不独立思考,以及缺乏逻辑思维的共性问题。
阅读真有可能是危险的事情!
阅读也是个有趣的事情。
有些阅读需要解锁密码——就《宋定伯捉鬼》而言,“没有鬼”就是它的密码锁。
解锁这个密码,就可进入《宋定伯捉鬼》的阅读之门,解读它所有的真相。依据“凡与鬼有关都是谎言”的原则,就能轻松识破宋定伯的谎言,而不是被他顺手牵羊;就能看清那只羊其实来历不明,那一千五百文钱当然也取之无道。我们可能依然不知道宋定伯到底在掩盖什么,甚至不知道他是不是小偷,但是,我们可以肯定“捉鬼”的宋定伯心中有鬼。我们可以想象出,宋定伯是如何在众人的询问之下,不得不编一个鬼故事来搪塞。至少,我们会明白,《宋定伯捉鬼》就是一个“瞎话”,“捉鬼”的宋定伯与英雄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真正的阅读启人智慧。
真正的阅读可以教会我们有逻辑地思考,让我们透过层层迷雾,看到事实的真相。
《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我认为,看书就像在门墙之处看到院,但读书是走进门,看到宗庙之美。
中国南阳中国南阳白河两岸南阳月季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