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花,被誉为“月月红、四香春、月贵花”,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药界占有一席之地。
植物形态常绿或半常绿的灌木,茎枝上或许带有钩状皮刺,或许近无刺。小叶数量不等,宽卵形或卵状椭圆形,边缘有锐锯齿,两面无毛。叶柄和叶轴上散生皮刺和短腺毛,托叶大部和叶柄合生,边缘有睫毛状腺毛。花朵常数朵聚生或单生,花瓣5片或重瓣,红色或粉红色,很少白色。
产地分布野生于山坡、路旁,但全国各地大多有栽培,尤其是江苏、山东、山西、湖北等地,是月季花的主要产地。
采收加工在夏、秋季节的晴朗清晨,当露水干后,人们会采摘花蕾或半开放的花朵。采摘后,及时摊开,进行阴干或低温干燥处理。
药材性状干燥后的月季花花蕾多呈卵圆形或类球形,花朵多呈圆球形。花托的形状为倒圆锥形或倒卵形,表面棕紫色,基部较尖,并常带有一花梗。萼片5枚,先端尾尖,大多向下反折,短于或等于花冠。花瓣5片或重瓣,颜色紫红或淡红色,脉纹明显。雄蕊多数,黄棕色,卷曲。雌蕊多数,有毛,花柱伸出花托口。整体药材体轻、质脆、易碎,气味清香,带有微苦涩的味道。
性味归经月季花性温、味甘,主要归肝经。它具有活血调经和疏肝解郁的功效。
功效与作用在中药领域,月季花常被用于治疗因肝气郁结而导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症状。同时,它还可以缓解胸腹胀痛、跌打损伤等疼痛症状。此外,月季花对于痈疽肿毒及瘰疬等病症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在临床治疗中,月季花的常用量为5~5克,既可煎服也可外用。使用时需注意不宜久煎,且用量不宜过大;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腹痛等不适反应。同时孕妇也需谨慎使用。
药理研究月季花具有较强的抗真菌作用。科学家已从月季花中分离出其抗真菌的有效成分——没食子酸。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月季花在中药领域的独特价值。
化学成分月季花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其抗真菌的有效成分没食子酸。这一发现不仅为月季花的药理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在中药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使用禁忌月季花不宜长期服用,脾胃虚寒者及孕妇应谨慎使用。
配伍药方治疗月经不调:取鲜月季花5~2克,用开水泡服,源自《泉州本草》。处理烫伤:将月季花焙干后研成粉末,与茶油混合后调匀,涂抹在患处,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缓解月经不调、少腹胀痛:将月季花9克、丹参9克和香附9克一同煎煮后服用,可参考《天津中草药》。治疗肺虚咳嗽咯血:将月季花与冰糖一同炖煮后服用,同样出自《泉州本草》。降低高血压:取月季花9~5克,用开水泡服,据《福建药物志》记载。治疗外伤肿痛:将月季花与地鳲虫研成细末,每次服用5克,每日两次,用温酒少许冲服;同时将鲜花捣烂后外敷在患处,摘自《安徽中草药》。缓解筋骨疼痛或骨折后遗疼痛:将月月红花炕干后研成粉末,每次服用3克,用酒吞服,并在服后卧床发汗,来自《贵州草药》。治疗皮肤湿疹、疮肿:将鲜月季花捣烂后加入少许白矾,外敷在患处,参考《四川中药志》年版本。道医视频号探索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道医视频号如一股清流,为人们提供了深入了解道医文化的窗口。这些视频号不仅传播了道医的独特理念,更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用的技巧,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道医的魅力。无论是想要了解道医基础知识的初学者,还是对道医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道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