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教授。主持承担完成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攻关、科技支撑、‘’等课题30余项。长期从事园林植物教学和研究工作,系统研究了中国花卉种质资源,提出了中国新花卉开发策略,牵头完成梅花基因组学研究,建立了传统技术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一批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建立了适于国情的重要商品花卉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7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等3项。发表研究论文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植物新品种授权50余项,制定标准10余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观赏植物资源与育种、花卉分子生物学及花卉栽培技术等。
女,教授。现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现兼任中国插花花艺学会会长。主要讲授“园林花卉学”、“花卉应用学”等课程,年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60多名。讲授的“园林花卉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编的《园林花卉学》为国家级精品教材。作为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的负责人,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资源保存于利用、园林植物栽培及应用、园林花卉应用设计、花卉栽培生理及产业化生产、采后衰老和保鲜技术等。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多项。
女,教授。师从陈俊愉教授,博士毕业,-0作为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从事园林植物植物遗传育种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主讲观赏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遗传学和花卉分子生物学等课程。主持编写多部国家级高等教育规划教材。20多年来,对菊花开展了全面研究,从历史文化、品种资源到花色花型和开花期等观赏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育种以及产业化栽培技术等,获多项研究成果。“菊花品种及其近缘种间亲缘关系的遗传分析”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先后主持和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专著《中国菊花全书》。
女,教授。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教研室主任。以色列农业研究中心博士后,美国乔治亚大学环境与设计学院访问学者。从事园林植物资源、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生态等相关理论研究、实践及教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等科研课题;主持规划设计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5项,编制行业标准3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余篇(SCI15篇)。主编国家级教材2部,其他专(译)著5部。获北京市、教育部等奖项多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任全国花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风景园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等,任《园艺学报》、《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编委。
男,教授。曾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在日本岛根大学工作,受国际树木学会(IDS)资助,在英国邱园进行访问研究。在牡丹及芍药的资源、育种、栽培、繁殖、产业化技术以及生殖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90余篇,编著专著及教材多本。目前主要从事牡丹分子育种、杂交育种、栽培起源、种苗标准化生产、组织培养技术以及油用牡丹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等研究,主持在研的课题主要包括国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近期在牡丹遗传图谱构建、功能基因挖掘、栽培牡丹起源、牡丹与芍药远缘杂交育种、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等均取得重要进展。
女,教授。观赏园艺教研室主任。主讲“植物景观设计应用”、“野生花卉”、“干燥花的采集与制作”、“专业外语”等本科课程。目前主持国家课题2项;国家林业局项目1项;校企合作横向课题1项。已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新品种授权5个,国际登录36个萱草及16个鸢尾的新品种。获得2个菊花转基因品种中试批准。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多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花卉的育种与应用(萱草、鸢尾、菊花等);2、花卉植物应用研究(花卉混播、雨水花园及小庭院植物配置等)。
女,教授。长期从事园林植物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讲授“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观赏植物采后生理与技术”课程。主持林业行业公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主要从事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和种质创新等方面的科研工作。重点研究方向:1.百合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系统发育的研究;2.百合开花机理的研究;3.百合远缘杂交和倍性育种;4.百合分子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工程技术;5.百合新品种栽培技术和种球生产技术的研究;6.百合灰霉病抗性机理的研究;7.观赏针叶树资源的调查及繁育技术的研究;8.月季抗病性及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男,教授。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园艺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园林植物资源与育种;花卉分子育种。重点研究花卉为百合和梅花。先后主持完成科技部项目1项(百合分子育种研究)、博士点基金1项(百合花发育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梅花植株再生体系及分子标记研究;百合源库转化调控研究及鳞茎春化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国家林业局项目1项(百合新品种育种及种球生产关键技术引进),编制国家和林业行业标准6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授权梅花新品种13个。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SCI论文和核心期刊论文30多篇。已培养毕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0多名。
男,教授。教授切花生产、盆花生产等本科课程。主要从事花卉及园林植物的品种选育,现代化栽培技术,栽培生理等工作,在兰花研究及产业化方面富有经验。先后主持过有关大花蕙兰引种栽培生产等相关课题多项。目前在研课题方向为城市生态功能植物研究,具体植物如黑果枸杞等。发表相关论文几十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一种大花蕙兰营养液》,《大花蕙兰花期综合调控技术》。
男,教授。主要从事花卉资源与育种、栽培生理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系统研发了月季切花无土高产栽培技术和重要盆花的优质、高效、低能耗生产技术;研发帝王花等新型木本切花的繁殖和栽培技术体系。评价了观赏植物对甲醛等居室污染气体的吸收能力,及对人生理、心理的影响。合作培育月季、紫薇、报春花、连翘等新品种20余个,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奖多项。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研究重点为紫薇、月季等重要花卉育种、观赏性状遗传解析和高效低能耗栽培技术研发等。
女,教授。1年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博士学位;-年在美国TexasAM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参加和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项,目前在研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和责任作者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ISPT收录2篇。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奖1项、霍英东第11届青年教师优秀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制定并颁布林业行业标准1项。参与编写园林方面的专著6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园林植物资源与育种研究(芍药属、贝母属)、园林植物栽培生理与生态研究、观赏植物组织培养(芍药属、贝母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