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有字
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
许多人应该都有这样的困扰:
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就是一直拖着,不肯动手。
总是兴冲冲定目标、做计划,但总是三分钟热度,没几天就放下了。
几乎没什么事情能坚持做完,遇到一些困难,很容易就气馁、沮丧……
实际上,这个问题几乎伴随着整个人类文明。《诗经》里面就提到过:「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可见,古人跟我们一样,也有严重的拖延症。
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把事情善始善终呢?这背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1)缺乏动力;
2)缺乏行动力。
别看它们只有一字之差,但区别却非常大。前者,是缺少目标,觉得一切都无所谓,做也行、不做也行,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空心病」。
后者呢,则是有目标、有动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在朝目标前进的路上,行动力不足,要么,难以克服自己的惰性;要么,难以攻克路上的障碍。
这篇文章,主要会专注于后者:我知道该做什么,但却总是裹足不前,怎么办?
想一想,当你缺乏行动力的时候,你的表现和感受是什么?
明明订好了计划,今天要背单词/健身/写代码,但内心里总有个声音在说:好麻烦啊,不想动,一天不做也没什么关系吧……
看着预定的任务离deadline越来越近,心烦意乱,愈发不愿意去想它,索性等到临近deadline,再一口气把它做完,顾不上做得好不好了。
面对一些困难的事情,总是还没开始做,就产生畏难情绪,一直想着「会不会很难?」「要是我失败了怎么办?」这些念头萦绕在脑海中,让你迟迟不愿去动手。
……
这些现象,我们一般会把它们称为「懒」。
但是,这种简单的贴标签法并不是我们的目的。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情境,有些人总是行动力十足,有些人却一直难以寸进呢?是什么造成了「懒」?以及,如何改变它?
这才是我们要去思考的。
我们知道:大脑总是趋利避害的,能尽量保存能量,就尽量减少能量的消耗和支出。
因此,当我们面临一些比较长期、艰巨和复杂的挑战时,大脑会对它们进行一个预判,认为它们会造成大量的能量耗用,于是产生排斥心理,阻碍我们的脚步。
这种排斥心理,表现在感知上,就是各种负面情绪。比如:
担忧:担心未来的挑战会对我们造成损失;
焦虑:对未来的可能性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难以判定;
沮丧:觉得事情超出了自己的掌控,觉得自己无能为力;
……
这就造成了一个「困境」。困境往往不直接来自于挑战本身,而是来源于我们对挑战的恐惧。
年,德国心理学家Kuhl发现:当人面对挑战和困境时,会有两种不同的应对策略。
第一种:这个困境好可怕啊,我要赶紧行动起来,改变它,让自己摆脱困境。
第二种:这个困境好可怕啊,我要调整自己的状态,等到自己状态更好时,再一口气把它解决掉。
Kuhl把第一种心态称为「行动导向」(Actionorientation),把第二种心态称为「状态导向」(Stateorientation)。
可以看到: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他们的信念不同。
前者会认为:要跳出困境,只能通过行动。因此,我要赶紧行动起来,通过我的行动,来减少不确定性,减少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降低负面情绪感受,来攻克这个挑战。
后者则认为:要跳出困境,只能通过「良好的表现」来实现。但良好的表现又需要良好的状态,我现在状态不好,所以不适合行动。我应该等到状态更好时,再去做出「良好的表现」。
前者注重的是过程:我离目标还有步,哪怕我只迈出1步,也是一种胜利;后者注重的是结果:我要用最少的步数抵达目标,那么我每一步就必须足够长;如果做不到,宁可不要做。
显而易见:当我们说一个人「懒」,觉得他「缺乏行动力」时,往往属于哪一种心态呢?状态导向。
也就是说:这个人真的懒吗?其实不是。他很可能只是在潜意识里认同一个信念:
为了保证结果,我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状态。因此,现在不适合行动,我要等到状态良好时再行动。
因此,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也不要给其他人贴标签,这些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应对策略呢?
简单来说:当你具备一个意图,想去做一件事情时,这个意图就构成了一个动力;而当你遭遇挑战,产生种种负面情绪时,这些负面情绪就形成了一个阻力。
动力和阻力相互角力、相互抵触,就构成了前文所说的「困境」。
那么,如何摆脱这个困境呢?这就需要另一个系统的参与:内隐自我系统(Implicitself)。
什么叫内隐自我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在过往的经历中,他的种种经验、信念、反馈和知识加总在一起,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自我系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主动想到它们;但当我们面临相似的情境时,这个内隐自我系统就会被激活。
你可以理解为:这个内隐自我系统,本质上就是一个人从过往的经历中所「学到的经验」,包括成功的经历、做法,成功后的感受,从别人处获得的反馈和肯定,等等。它相当于我们大脑的一个「工具箱」。
Kuhl的研究发现:当一个人的内隐自我系统被激活时,会带来积极情绪,从而冲淡负面的情绪,帮助动力在「动力-阻力」的博弈中胜出。(Kuhl,KooleCoenen,)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KooleCoenen,)
「行动导向」的人,他们的内隐自我系统,往往伴随着外界的困境和威胁同时被激活,从而为他们提供充分的行动力,来攻克这个困境;
反过来,「状态导向」的人,他们的内隐自我系统往往会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延迟之后才被激活。这就导致了,他们很容易被眼前的困境吓退,无法前进。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异呢?对于状态导向的人,他们产生「延迟」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里,又涉及到两方面的原因。
一个方面是生理因素。研究发现(Schlüteretal.,):状态导向的人,他们大脑中的杏仁核往往体积较大,较为敏感,从而,他们会更容易
海宁是一个乐观积极、踏实靠谱、有判断力的中年小伙;
我会每周推送一篇精选文章,感兴趣的朋友请长按下方
如果感觉这篇文章还不错,请分享朋友圈,不胜感谢~
-更多精选文章-
30个靠谱好习惯,实践好运气~
如何复盘?除了工作,恋爱、鸡娃都实用
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怎么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