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经38°43′5.6″
北纬35°2′28.8″
距离东京都约80千米的静冈县与山梨县交界处,日本境内的最高峰——富士山,就屹立在这里。
富士山对于日本的意义,大概相当于长城之于中国。它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圣岳”,是所有美意识的原点,更是精神与信仰的寄托所在。
那么,富士山缘何能够成为日本人的心相风景呢?
富士山之历史
富士,日语发音为“ふじ”(fuji),关于此名称的来源有诸多说法。据统计,富士山至少有00个以上的名称,如:不死、不二、不尽、福地、富慈、布士等等,这些词的发音都是“ふじ”(fuji)。
德川家康之所以将幕府转移到江户(现东京),就是因为在江户可以看到富士山,而“富士山”又谐音“不死身”,武士意图用此来祈求富士山保佑自己的安全。
传说中,圣德太子也曾乘神马登顶过富士山。
圣德太子是谁?他是日本飞鸟时代国家的实际执*者,在位期间内修外攘、固*安邦,制定了著名的「十七条宪法」,并且大力弘扬佛教。日本人至今把圣德太子当做圣人。
富士山与圣人有关联,自然也就成为了日本人心中的灵山。
富士山之艺术
富士山是大自然给予日本的馈赠,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对其竞相吟咏。
有“日本李杜”之称的石川丈山写有汉诗一首,把富士山比作倒悬在天边的一把折扇:
仙客来游云外巅,神龙栖老洞中渊。
雪如纨素烟如柄,白扇倒悬东海天。
大文豪太宰治面对富士美景也才尽词穷,只能说出:
月见草与富士山最为相配。
单凭文字当然不足以写明富士山的美。日本浮世绘大家葛饰北斋,就花费了近十年的时间创作出画作「富岳三十六景」,详细描绘了从日本关东各地远眺富士山时的景色。
而另一位画家安藤广重,则是将市井百态融入到画作中,赋予了富士山更通俗的形象。因此安藤广重与葛饰北斋被并称为富士双壁。
“不会画富士就不是画家”,这在日本是至今有效的通识。
富士山之风景
有一种浪漫,是一生只爱一个人;也有一种浪漫,是一生只拍一座山。
日本摄影师栗田羽,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的一件事,就是拍富士山。或许你会奇怪,一座山有什么可拍的?
请看,每当太阳初升或将落之时,富士山顶与日光重合所发出来的钻石般的光芒,这之间巧妙的组合被称之为“钻石富士”。
与之相反的,月满之夜落在富士山顶上的温润月光,则被称之为“珍珠富士”。
夏秋之际,富士山上的冰雪消融,在日光的照耀下呈现红色的状态,这就是著名的“赤富士”。
没有风的时候,波光粼粼的湖面宛如一面镜子,倒映出富士山的映像,叫做“逆富士”。
而起风时,富士山顶会出现斗笠状的云彩,仿佛带了一个帽子,这种现象被称为“笠云富士”。
林夕曾说:
其实,你喜欢一个人,就像喜欢富士山,你可以看到它,但是不能搬走它。
我想,对于栗田羽来说,富士山大概就是他的爱人吧。
富士山之信仰
在日本富士山早已成为了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与宗教无关,更像是属于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范畴。
在日本全国各地,有很多带有富士名字的地名,如:富士见町、富士见台、富士见坂等等。
有趣的是,有些地方无法看到富士山,但也起了富士地名,比如名古屋市千种区的富士见台,当地人用这种方式寄托想看到富士山的期望。
与此同时,日本人有将当地一些山比喻为富士山的传统,即“乡土富士”。有些不能登山的老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富士山的崇敬之情,还会用泥土堆积成富士山的形状来进行参拜,称为“富士冢”。
另外,在日本每年的月2日为“初梦”日,按照一般的说法,如果在初梦中梦到了富士山,就会被认为是吉利的象征,这一习俗也流传至今。
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不少的富士山元素,如富士相机、富士自行车、红富士苹果、日用品等等,仿佛拥有了它们就拥有了富士山。
富士山之文化
富士山是日本文化的重要标志,但是却鲜少有人知道,它美丽背后暗藏着的危险。
因为富士山是一座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活火山。从有文字记录以来,富士山共喷发过8次,最后一次是在年前的江户时代(年),此后便沉寂了下来。
但年的时间对于一座火山来说很短暂,它随时有可能再次喷发,并且一旦爆发,将会对日本造成巨大的打击。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20年东日本大地震后,地质学家突然发现,富士山山体上出现了一条长达米的裂缝。这更令日本人感到担惊受怕,成为了日本心头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
不过,正如小泉八云在「登富士山」中所写道的:
从远处看富士山的美,不正是由死亡和痛苦的力量所创造出来的吗?难道类似人类理想的一切事物,透过那层由我们继承下来具有纪念性质的魔力迷雾,回头去看不也是死亡的成品吗?
“美的极致是死亡”,富士文化大抵也是如此。
转自网易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